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是一種微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屬的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體。它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通常因攝入被HAV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
HAV 無包膜,呈球形,直徑約27 32nm。病毒衣殼由60個相同的衣殼蛋白亞單位組成,呈二十面體對稱結構。其內部包含一條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7.5kb。這條RNA不僅是病毒的遺傳物質,同時在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后,可直接作為信使RNA(mRNA)發揮作用,指導病毒蛋白質的合成。
HAV對理化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它耐酸、耐乙醚,在pH 3的酸性環境中仍可存活數小時,在-20℃環境下可存活多年,在60℃加熱1小時不能完全滅活,但在100℃ 5分鐘可完全滅活。此外,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對其有較好的殺滅作用。
當人體攝入被HAV污染的物質后,病毒首先在口腔、咽部或腸道黏膜的上皮細胞及局部淋巴結中大量增殖,然后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病毒血癥,最終侵犯肝臟,在肝細胞內進行復制,引起肝細胞損傷。其致病機制并非病毒的直接殺傷作用,而是通過免疫病理反應導致肝細胞的破壞。人體感染HAV后,機體的免疫系統會識別并攻擊被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從而引發炎癥反應,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
感染HAV后,潛伏期一般為15 50天,平均28天。大多數患者起病較急,臨床表現多樣,可分為黃疸型和無黃疸型。黃疸型患者前期常有發熱、畏寒、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厭油等癥狀,隨后可出現尿色加深、鞏膜及皮膚黃疸,肝區疼痛、肝腫大等體征。無黃疸型患者癥狀相對較輕,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時發現肝功能異常。
1.血清學檢測:檢測血清中的抗-HAV IgM和抗-HAV IgG是診斷甲型肝炎的重要方法???HAV IgM 在發病初期即可出現,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標,一般在發病后數周達到高峰,然后逐漸下降,通常在3 6個月內消失。抗-HAV IgG 出現較晚,但可持續多年甚至終身,陽性表示既往感染或接種疫苗后獲得免疫力。
2.病毒核酸檢測: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技術檢測糞便或血液中的HAV RNA,可用于早期診斷,尤其適用于病毒血癥期或糞便排毒期的檢測,但該方法對實驗室條件要求較高,臨床應用相對受限。
3.肝功能檢查:可發現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等轉氨酶升高,血清膽紅素也可能升高,這些指標可反映肝臟的損傷程度。
1.疫苗接種:接種甲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A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國使用的甲肝疫苗有甲肝減毒活疫苗和甲肝滅活疫苗兩種。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一針,甲肝滅活疫苗需接種兩針,間隔6 12個月。接種疫苗后可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有效預防甲型肝炎的發生。
2.加強衛生管理:加強水源、飲食和環境衛生管理,做好糞便無害化處理,防止糞便污染水源和食物。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便后,避免病從口入。對于食品從業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發現HAV感染者應及時隔離治療,待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崗。
3.接觸后預防:對與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觸的易感者,可在接觸后1 2周內注射丙種球蛋白進行被動免疫,可有效預防或減輕癥狀,但這種保護作用維持時間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