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在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關工作過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況。
1.針刺傷:這是最常見的職業暴露途徑。在醫療操作中,如注射、抽血、手術等過程中,不小心被使用過的針頭刺傷。例如,護士在為艾滋病患者注射后整理器械時,被針頭意外扎到手指。
2.黏膜暴露: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接觸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比如在搶救艾滋病患者過程中,患者的血液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里。
3.皮膚破損暴露:皮膚有破損、傷口時,接觸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像醫生手部有未愈合的小傷口,在為患者進行傷口處理時,接觸到患者的血液。
1.局部處理
針刺傷或銳器傷: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15分鐘以上,同時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復沖洗,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劑消毒并包扎傷口。
黏膜暴露:立即用大量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污染的黏膜,如眼睛被污染,要使用洗眼器進行徹底沖洗。
2.報告與評估:暴露后應盡快向所在單位的相關部門報告,如醫院的感染管理科。單位組織專家對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評估,以確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程度。
3.藥物預防:根據評估結果,盡早(最好在暴露后2小時內,不超過24小時)開始預防性用藥。常用的藥物組合有替諾福韋酯、拉米夫定和依非韋倫等。預防用藥療程為28天,用藥過程中要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要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隨訪期間,如出現發熱、乏力、皮疹、腹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職業暴露史。
1.加強培訓:對醫務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艾滋病防治知識和職業暴露防護知識培訓,提高他們對艾滋病職業暴露的認識和防護意識,熟練掌握防護技能。
2.標準預防措施:在醫療工作中,不論患者是否為艾滋病患者,均應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包括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如手套、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規范醫療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銳器傳遞;安全處理銳器,使用后的針頭不要回套針帽,應直接放入銳器盒等。
3.完善防護設施:醫療機構應配備必要的防護設備和用品,如洗眼器、安全型注射器具等,改善工作環境,降低職業暴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