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是在高海拔地區特有的一種嚴重的高原病,也被稱為“高原昏迷”或“高原腦病”。它是由于人體急速進入海拔 3000 米以上高原,對低氧環境適應能力不足,導致腦部缺氧引發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進而引起腦組織水腫和功能障礙。
1.缺氧: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氧分壓降低。當人體進入高原后,動脈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腦組織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應,能量代謝障礙,鈉鉀 -ATP 酶活性降低,導致細胞內鈉離子積聚,引起細胞水腫。
2.腦血管擴張:缺氧刺激腦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血管活性物質,使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血漿滲出到細胞間隙,造成血管源性腦水腫。
3.神經遞質失衡:在缺氧環境下,大腦內神經遞質如谷氨酸、γ 氨基丁酸等代謝紊亂,興奮性神經遞質過度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相對不足,導致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過度興奮可引起神經細胞損傷和水腫。
1.早期癥狀
頭痛:這是最常見的早期癥狀,通常為彌漫性、搏動性頭痛,休息后也難以緩解,且隨著病情進展會逐漸加重。
嘔吐:多為噴射性嘔吐,與顱內壓增高有關。
頭暈、乏力:患者常感到頭暈目眩,全身乏力,活動耐力明顯下降,行走時可能出現不穩。
失眠、煩躁:由于腦部缺氧,患者睡眠質量差,容易失眠,同時情緒煩躁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
2.進展期癥狀
意識障礙: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可出現意識模糊,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判斷能力下降,嚴重時可陷入昏迷狀態。
共濟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步態蹣跚,肢體協調性變差,這是由于小腦受到水腫的影響,導致其平衡和協調功能障礙。
精神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異常,如幻覺、妄想、譫妄等,容易被誤診為精神系統疾病。
1.病史:有明確的進入高海拔地區的病史,且癥狀在進入高原后數小時至數天內逐漸出現。
2.臨床表現:結合上述典型的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共濟失調等癥狀進行初步判斷。
3.輔助檢查
頭顱 CT 或 MRI:可發現腦組織彌漫性腫脹,腦溝變淺,腦室變小等腦水腫的表現,有助于明確診斷并與其他腦部疾病相鑒別。
血液檢查:血常規可能顯示紅細胞、血紅蛋白升高,提示機體對缺氧的代償反應;血氣分析可發現低氧血癥和呼吸性堿中毒等改變。
1.緊急處理
降低顱內壓:使用甘露醇等脫水劑快速靜脈滴注,可減輕腦組織水腫,降低顱內壓。同時,可配合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劑,加強脫水效果。
給氧:立即給予高流量吸氧,有條件者可使用高壓氧艙治療,提高動脈血氧分壓,改善腦組織缺氧狀態。
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可減輕炎癥反應,穩定細胞膜,有助于緩解腦水腫。
2.轉運:一旦確診高原腦水腫,應盡快將患者轉送至低海拔地區進行進一步治療。在轉運過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3.后續治療:到達低海拔地區后,繼續給予支持治療,包括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對于存在精神癥狀或昏迷時間較長的患者,可給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
1.階梯式上升:盡量避免快速進入高海拔地區,采取階梯式上升的方式,逐步適應高原環境,如先在海拔 2000 2500 米的地區停留一段時間,再緩慢前往更高海拔地區。
2.預防用藥:在進入高原前 2 3 天,可遵醫囑服用乙酰唑胺等藥物,有助于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受性,減輕高原反應癥狀。
3.健康評估:在進入高原前,應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患有心肺疾病、高血壓、貧血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謹慎前往高海拔地區。對于有高原病既往史的人群,再次進入高原時更需做好充分準備。
4.適應性訓練:進入高原前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心肺功能。同時,了解高原病的相關知識,掌握自我監測和初步處理方法。進入高原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飲食上多攝入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機體對高原環境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