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遺傳在腫瘤發病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某些特定的基因變異,能夠顯著提升個體患腫瘤的風險。以乳腺癌為例,倘若家族中存在攜帶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的成員,那么其直系親屬患乳腺癌的幾率,相較于普通人群會大幅攀升。研究表明,這類人群患乳腺癌的風險,可能是常人的數倍之多。同樣,在結直腸癌領域,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均與特定的基因突變緊密相關。擁有這些基因突變的家族,其成員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
不良生活習慣的 “助攻”
不良生活習慣堪稱腫瘤發生的 “幫兇”。長期吸煙的危害不容小覷,香煙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大量有害物質,這些物質會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器官造成嚴重損害。相關研究表明,長期吸煙會通過 “停止增益突變 / 無義突變” 來誘導 DNA 突變,阻止細胞制造所需的蛋白質,進而增加患癌風險。數據顯示,長期吸煙的人群患肺癌的幾率,相較于非吸煙人群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酗酒同樣是引發腫瘤的高危因素,酒精進入人體后分解成乙醛,乙醛會以多種方式損壞脫氧核糖核酸(DNA),從而增加患癌風險。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曾警告,飲酒與癌癥之間有直接關聯,會增加至少 7 種癌癥發生風險。
特殊職業的潛在威脅
部分特殊職業的從業者,因工作環境原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患癌風險顯著提高。石棉工人便是典型代表,石棉是被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列為 I 類的致癌物 。石棉體積微小,常漂浮于空氣中,工人在作業過程中極易吸入。石棉粉塵進入肺部后,不僅會附著、沉積,改變細胞的生長狀態,還可能導致肺間質纖維化和胸膜纖維化,使肺逐漸硬化,喪失彈性。長期接觸石棉 5 年以上就有致癌風險,石棉工人患肺癌、胸膜間皮瘤的概率較高。
長期從事輻照相關工作的人員,同樣面臨嚴峻的健康挑戰。輻射,尤其是電離輻射,如高能和高速的 α 粒子、β 粒子、質子、光子(X 線和 γ 射線)、中子等,對人體危害極大。長時間暴露在高于環境本底水平的輻射中,會增加患癌風險,白血病和皮膚癌在這類人群中較為常見。輻射還可能破壞人體的循環、免疫、生殖和內分泌等系統的功能。例如,男性精子質量可能降低,孕婦可能出現自然流產、胎兒畸形等情況。
慢性疾病引發的危機
慢性疾病是誘發腫瘤的重要因素。慢性炎癥狀態下,身體長期處于應激反應中,細胞微環境發生改變,免疫細胞持續釋放炎性介質,這不僅會對周圍組織細胞造成損傷,還可能導致細胞的基因突變,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例如,慢性胃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長期的炎癥刺激會使胃黏膜上皮細胞發生異常增生,進而有可能發展為胃癌。
病毒感染引發的慢性疾病同樣不容忽視。以乙肝病毒感染為例,據統計,約有 20% - 30% 的乙肝患者最終會發展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中又有 10% - 30% 的人會進一步發展為肝癌。這是因為乙肝病毒長期在肝細胞內整合,導致肝細胞的基因發生改變,使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凋亡等過程失去控制,最終引發癌變。此外,人乳頭瘤病毒(HPV)與宮頸癌的關系也極為密切,持續的高危型 HPV 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
性格情緒暗藏的隱患
性格與情緒對腫瘤的發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如焦慮、抑郁、憤怒等,會導致人體內分泌系統紊亂,激素失衡,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指出,消極情緒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力,使機體的免疫監視功能減弱,無法及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突變的細胞,從而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 。
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的人群,其患癌幾率相對較高。抑郁會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體內的應激激素分泌異常,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體內存在慢性低度炎癥反應,炎癥因子的過度釋放會引起免疫系統的紊亂,降低機體的抵抗力。此外,抑郁癥患者常出現食欲減退、睡眠質量下降等情況,導致營養不良,進一步損害免疫系統。
年齡與腫瘤的微妙關系
年齡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腫瘤的發生幾率顯著上升。從生理層面剖析,年齡增長會致使身體機能逐步衰退,細胞的修復能力、代謝功能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細胞在長期的分裂與更新過程中,DNA 復制出錯的概率增加,而此時機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卻難以有效糾正這些錯誤,這就為腫瘤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研究數據清晰地顯示,多數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在 55 - 70 歲這一階段達到峰值。例如,在消化系統腫瘤中,胃癌、食管癌等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年輕群體。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消化系統的黏膜組織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功能減弱,使得有害物質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對組織器官的刺激和損傷加劇。在免疫系統方面,胸腺作為重要的免疫器官,在青少年時期較為發達,隨著年齡增長不斷退化。胸腺退化后,T 淋巴細胞的生成和成熟受到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監視和清除能力下降 。
如何從高危到低危
對于高危人群而言,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風險。定期體檢是早期發現腫瘤的關鍵手段。通過針對性的檢查項目,如針對肺癌高危人群的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能夠在腫瘤尚處于微小、無癥狀階段時就及時發現,從而為后續的治療爭取寶貴的時間。數據顯示,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可使肺癌高危人群的死亡率降低約 20%。對于乳腺癌高危人群,乳腺鉬靶檢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乳腺病變,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
改變生活方式同樣至關重要。戒煙限酒刻不容緩,以吸煙為例,只要能夠成功戒煙,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因吸煙所積累的致癌風險會逐漸降低。研究表明,戒煙 10 年后,患肺癌的風險可降至與非吸煙者相近的水平。在飲食方面,應注重營養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糖、高鹽食物以及加工肉類的攝取。規律的運動也不可或缺,每周堅持 15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降低患癌風險。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對于預防腫瘤也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