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應是指紅細胞膜被破壞,致使血紅蛋白從紅細胞流出的反應。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可對患者造成極大危害。以下將從溶血反應的原因、臨床表現、診斷及處理等方面進行介紹。
1.血型不合:這是引起溶血反應最常見的原因。如誤將 A 型血輸給 B 型患者,或 Rh 陰性患者接受了 Rh 陽性的血液。人體免疫系統會將輸入的異型紅細胞識別為外來抗原,進而產生抗體并與之結合,激活補體系統,導致紅細胞破裂溶血 。
2.血液保存不當:血液儲存溫度過高或過低、保存時間過長、血液受到劇烈震蕩、被細菌污染等,均可導致紅細胞膜結構和功能受損,發生溶血。
3.輸入了低滲溶液:大量輸入低滲溶液可使紅細胞處于低滲環境,水分進入紅細胞內,導致紅細胞腫脹破裂,引起溶血。
4.患者自身因素: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體內產生針對自身紅細胞的抗體,輸入血液后可與輸入的紅細胞發生免疫反應,導致溶血。
溶血反應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與溶血的程度相關,典型的癥狀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患者輸入少量血型不合的血液后,即刻出現頭部脹痛、面部潮紅、惡心嘔吐、心前區壓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劇烈疼痛和胸悶等癥狀。這是由于紅細胞凝集成團,阻塞部分小血管,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所致。
2.第二階段:隨著凝集的紅細胞發生溶解,大量血紅蛋白釋放進入血漿中,患者可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同時伴有寒戰、高熱、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癥狀。這是因為大量紅細胞溶解破壞,血紅蛋白釋放入血,經過代謝形成膽紅素,引起黃疸;血紅蛋白通過腎臟濾過形成血紅蛋白尿。
3.第三階段:由于大量血紅蛋白從血漿進入腎小管,遇酸性物質后形成晶體,阻塞腎小管;同時由于抗原抗體相互作用,引起腎小管內皮缺血、缺氧而壞死脫落,進一步加重腎小管阻塞,導致急性腎衰竭,患者出現少尿、無尿等癥狀,嚴重者可因尿毒癥而死亡。
1.臨床癥狀:根據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患者出現上述典型的溶血反應癥狀,可初步懷疑溶血反應。
2.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升高。
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血漿中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增高,正常參考值一般小于 40mg/L,溶血反應時可明顯升高。
血清膽紅素測定:血清間接膽紅素升高。
尿血紅蛋白測定:尿潛血試驗陽性,尿中可出現血紅蛋白管型。
血型復查及交叉配血試驗:重新核對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以明確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1.立即停止輸血:一旦懷疑發生溶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并保留余血,以備檢查分析原因。
2.維持靜脈通路:保持靜脈輸液通暢,以便及時補充液體和藥物,糾正休克和水、電解質紊亂。
3.抗休克治療:給予患者吸氧,遵醫囑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靜脈輸入右旋糖酐、血漿或其他晶體、膠體溶液,以擴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引起的組織低灌注和低血壓。
4.保護腎臟:為防止血紅蛋白結晶阻塞腎小管,遵醫囑靜脈注射碳酸氫鈉,使尿液堿化,促使血紅蛋白溶解,防止腎小管阻塞;同時,給予呋塞米、甘露醇等利尿劑,加速血紅蛋白的排出,保護腎臟功能。
5.密切觀察病情: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尿量及尿色變化,記錄 24 小時出入量,及時發現急性腎衰竭的早期跡象,并做好相應的護理。
6.心理護理:溶血反應病情嚴重,患者及家屬往往會產生緊張、恐懼等心理。醫護人員應關心、安慰患者和家屬,解釋病情及治療措施,緩解其焦慮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
1.嚴格執行輸血查對制度:輸血前必須認真核對患者和供血者的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病室、床號、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等信息,確保輸血準確無誤。
2.規范血液保存與管理:嚴格按照要求保存血液,血庫應配備合格的儲存設備,確保血液儲存溫度適宜;定期檢查庫存血液質量,避免使用過期、變質的血液。
3.做好交叉配血試驗:準確進行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采用可靠的檢測方法,防止因血型鑒定錯誤或交叉配血不合導致溶血反應。
4.避免血液受到損傷:在血液采集、儲存、運輸和輸注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劇烈震蕩、高溫、低溫等因素對血液的損傷;輸血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防止血液被細菌污染。
溶血反應是輸血過程中嚴重的并發癥,了解其原因、臨床表現、診斷及處理方法,對于及時發現、處理溶血反應,保障患者安全至關重要。同時,通過嚴格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溶血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