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即鼓膜,是分隔外耳道與中耳腔的一層薄膜,對聽力起著重要作用。當耳膜因外傷(如挖耳、耳部撞擊等)或中耳疾病(如慢性中耳炎反復炎癥刺激)出現穿孔時,可能導致聽力下降、耳鳴,還會使中耳失去保護屏障,增加感染風險。耳膜修補手術就是通過手術方法修復破損的耳膜,恢復其正常結構和功能,改善聽力,并預防中耳感染。
1.外傷性耳膜穿孔:穿孔較大,經過 2 3 個月的保守治療(如保持耳部清潔、避免感染等)后仍未愈合者。
2.慢性中耳炎導致的耳膜穿孔:中耳炎癥已得到有效控制,干耳(耳部無流膿等癥狀)3 個月以上,且咽鼓管功能基本正常者。
3.因耳膜穿孔引起的聽力下降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經評估適合手術者。
1.全面的耳部檢查:包括耳鏡檢查,明確耳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形態;聽力檢查,評估聽力損失程度;耳部 CT 檢查,了解中耳結構有無其他病變。
2.全身檢查: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傳染病篩查等檢查,以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能否耐受手術。同時檢查心肺功能,排除手術禁忌證。
3.術前清潔:術前需清潔外耳道,去除耳內的耵聹和分泌物,降低手術感染的風險。
4.術前用藥:根據患者情況,可能會在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預防術后感染。
1.顯微鏡下耳膜修補術:這是較為傳統且常用的方法。在手術顯微鏡的輔助下,醫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耳膜穿孔部位及周圍的結構。手術時,先將移植材料(如顳肌筋膜、耳屏軟骨膜等)準備好,然后將穿孔邊緣的上皮組織清理干凈,為移植材料的貼合創造良好條件。接著,將移植材料準確地放置在穿孔處,用生物膠或縫線固定,使其逐漸與周圍的耳膜組織愈合。
2.耳內鏡下耳膜修補術:隨著技術的發展,耳內鏡手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耳內鏡通過外耳道進入中耳,能夠提供清晰的視野。這種手術方式創傷相對較小,不需要在耳部做較大的切口。醫生在耳內鏡的直視下,同樣進行穿孔邊緣處理和移植材料的放置與固定操作。它具有術后恢復快、耳部外觀影響小等優點。
1.耳部護理:術后耳部會填塞一些材料以幫助移植的組織貼合,患者需注意避免耳部進水,防止污水通過外耳道進入中耳,引起感染。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更換耳部的敷料。
2.體位與活動:術后需適當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頭部的大幅度晃動。睡覺時可適當墊高頭部,有助于減輕耳部的充血和腫脹。
3.飲食注意:術后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魚類、新鮮的蔬菜水果等,以促進身體恢復。
4.用藥與復查:按照醫囑按時服用抗生素等藥物,預防感染。同時,嚴格按照醫生安排的時間進行復查,一般術后 1 周左右需進行首次復查,觀察耳部的恢復情況,之后可能還需要定期復查 3 6 個月,以確保耳膜完全愈合。
1.手術效果:大部分患者在耳膜成功修補后,聽力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來說,較小的耳膜穿孔修補后,聽力改善可能較為明顯;而對于穿孔較大或伴有其他中耳結構損傷的患者,聽力恢復程度可能相對有限,但總體仍能較術前有所改善。同時,成功的耳膜修補可有效減少中耳感染的發生頻率。
2.手術風險:盡管耳膜修補手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手術,但仍存在一定風險。可能出現的風險包括術后感染,導致手術失敗;移植材料不存活,使得耳膜穿孔未能愈合;手術過程中損傷周圍組織,如面神經,導致面部表情異常(面癱),不過這種情況較為罕見;此外,還有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耳鳴、眩暈等不適癥狀,但多數經過適當治療和恢復后可逐漸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