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是指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在生后3個月內仍有黃疸,表現為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以下是針對母乳性黃疸的一些處理方法:
1.繼續母乳喂養
對于大多數母乳性黃疸的寶寶,不需要停止母乳喂養。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7-10天逐漸消退。只要寶寶精神狀態良好、吃奶正常、體重增長正常,且黃疸值不是特別高(一般經皮膽紅素值在12.9mg/dL 以下,不同日齡有不同標準),可繼續母乳喂養。持續的母乳喂養能夠保證寶寶獲得充足的營養,有助于身體的正常發育,同時也能促進膽紅素的排泄。
增加喂奶次數。鼓勵媽媽增加母乳喂養的頻率,讓寶寶多吸吮,每天喂奶次數可增加到8-12次甚至更多。頻繁喂奶可以促進寶寶腸道蠕動,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有助于膽紅素的排出體外,從而降低黃疸水平。
2.暫停母乳喂養
如果寶寶黃疸值較高,醫生可能會建議暫停母乳喂養24-48小時。這期間改為配方奶喂養。暫停母乳喂養的目的是觀察黃疸是否有明顯下降。如果暫停母乳后黃疸明顯減輕,再次母乳喂養時黃疸又有所上升,但一般不會達到之前的高水平,就更支持母乳性黃疸的診斷。
在暫停母乳喂養期間,媽媽要注意按時擠奶,以維持乳汁的分泌。可以使用吸奶器,每隔2-3小時吸一次奶,保證乳腺通暢,避免回奶,為后續恢復母乳喂養做好準備。
3.光療
當母乳性黃疸的寶寶黃疸值達到一定程度,比如經皮膽紅素值超過15mg/dL(不同日齡和胎齡有不同的光療標準),或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達到相應日齡及胎齡兒的光療標準時,需要進行光療。光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特定波長的光線照射寶寶皮膚,可使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易于從膽汁和尿液中排出體外。
光療時寶寶需要脫光衣服,只戴眼罩和尿布,躺在光療箱內。一般光療時間根據黃疸程度而定,可能需要連續照射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在光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皮膚情況、有無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同時,要適當給寶寶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
4.藥物治療
醫生可能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適當給予一些藥物輔助治療。比如,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減少膽紅素的重吸收,有助于黃疸的消退。常見的益生菌有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等,具體的用藥劑量和療程需遵醫囑。
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可誘導肝細胞微粒體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增加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泄,從而降低黃疸水平。但這類藥物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呼吸抑制等,所以使用時要謹慎,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掌握劑量和使用時間。
5.密切觀察
家長要密切關注寶寶黃疸的變化情況,包括黃疸的程度(可通過觀察寶寶皮膚黃染的部位和顏色深淺來大致判斷)、精神狀態、吃奶情況、大便顏色等。如果寶寶黃疸持續加重,或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哭鬧不安、大便顏色變淺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帶寶寶就醫,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黃疸的疾病,如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
定期帶寶寶到醫院進行復查,監測膽紅素水平的變化。醫生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給出進一步的治療建議和指導。
對于母乳性黃疸,家長不必過于驚慌,大多數情況下經過上述適當的處理,寶寶的黃疸會逐漸消退。但如果對寶寶的黃疸情況有任何疑慮,一定要及時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