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針灸用具最常見的是“九針”。
九針是古代九種針具的合稱,出自《黃帝內經》。這九種針具分別為:
1.镵針:針頭大,針尖銳利,針身較粗。主要用于淺刺皮膚,治療邪在皮膚的病癥,如寒熱痹痛等。
2.圓針:針身圓柱形,針頭呈卵圓狀。主要用于按摩肌肉,可起到調和氣血、舒緩肌肉緊張的作用,不用于針刺穴位。
3.鍉針:針身較粗,針頭鈍圓。一般用于按壓穴位,不刺入皮膚,起到引導氣血、調節經絡氣血運行的作用。
4.鋒針:針身三棱形,針頭鋒利。常用于刺破淺表靜脈,放出少量血液,可治療實證、熱證、瘀血等病癥,如中暑、咽喉腫痛等。
5.鈹針:針身如劍,針尖如刀刃。主要用于切開排膿,治療癰腫、瘡瘍等外科病癥。
6.圓利針:針身短小,針尖尖銳且圓鈍適中。常用于治療急性病、痹證等,因其能迅速止痛,疏通經絡。
7.毫針:針身細如毫毛,是最常用的針具。可根據不同的穴位、病情和體質,進行不同深度和角度的針刺,應用范圍廣泛,幾乎可治療各種病癥。
8.長針:針身較長,一般用于深刺,可治療深部病癥、慢性疾病等,如腰腿痛、關節痹痛等。
9.大針:針身粗大,針鋒微圓。主要用于治療水腫、關節積水等病癥,通過針刺放水來緩解癥狀 。
九針各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古代醫家根據不同的病癥和治療需求選擇合適的針具進行治療,為中醫針灸學的發展和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