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結構特點
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不像成人的胃那樣垂直。并且胃容量較小,胃的入口(賁門)較松弛,而出口(幽門)相對較緊。這就使得奶液容易反流,導致吐奶。例如,當寶寶進食后稍微活動或改變體位時,奶就可能從胃里反流到食管,進而吐出。
2.喂養(yǎng)不當
喂奶過快:如果媽媽喂奶速度太快,寶寶來不及吞咽,大量奶液就會在胃內積聚,容易引起吐奶。比如使用奶嘴孔過大的奶瓶喂奶,奶液流出速度過快,寶寶吞咽不及時。
喂奶量過多:新生兒的胃容量有限,如果一次喂奶量過多,超過了胃的承載能力,胃內壓力增加,就會導致奶液反流吐出。例如,有些家長擔心寶寶吃不飽,每次喂奶量都超出了寶寶實際的需求量。
喂奶姿勢不正確:喂奶時寶寶身體傾斜度不夠、平躺喂奶等都可能使奶液在胃內積聚,容易引起吐奶。正確的喂奶姿勢應該是將寶寶斜抱,頭部略高于身體,這樣有利于奶液順利進入胃內,減少反流。
1.溢奶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一般吐出的奶量較少,多為從嘴角少量流出,奶液的質地較為均勻,顏色通常為乳白色,與剛吃進去的奶相似。溢奶通常是由于寶寶在進食后,胃內的空氣排出時帶出了少量奶液。
2.噴射性吐奶
這種吐奶相對較為嚴重,奶液會呈噴射狀從寶寶口中噴出,吐奶量較多。噴射性吐奶可能是由于寶寶存在某些病理原因,如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等。當出現噴射性吐奶時,需要及時就醫(yī)。
1.調整喂奶姿勢
喂奶時將寶寶斜抱在懷里,頭部略高于身體,與桌面呈30° 45°角。媽媽用手臂托住寶寶的背部和頭部,使寶寶身體保持一定的傾斜度,這樣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幫助奶液順利進入胃內,減少吐奶的發(fā)生。喂完奶后,不要馬上讓寶寶平躺,應將寶寶豎抱,輕輕拍打其背部,幫助排出胃內的空氣。
2.控制喂奶量和速度
根據寶寶的年齡和需求,合理控制喂奶量。一般來說,新生兒每次喂奶量在30 60毫升左右,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喂奶量可以逐漸適當增加。同時,要注意喂奶速度,避免過快。如果是母乳喂養(yǎng),媽媽可以用手指輕輕夾住乳頭,控制奶液的流速;如果是奶瓶喂養(yǎng),要選擇合適的奶嘴,奶嘴孔大小以奶液能緩慢滴出為宜。
3.少量多次喂奶
對于容易吐奶的寶寶,可以采用少量多次喂奶的方法。每次喂奶量適當減少,增加喂奶的次數,這樣可以減輕寶寶胃的負擔,降低吐奶的幾率。例如,原本一次喂60毫升奶,可以分兩次,每次喂30毫升。
4.正確處理吐奶情況
當寶寶吐奶時,要迅速將寶寶的頭偏向一側,防止吐出的奶液反流進入氣管,引起窒息。然后用干凈的毛巾或紙巾及時清理寶寶口腔和鼻腔內的奶液。如果寶寶吐奶后精神狀態(tài)良好,沒有哭鬧、呼吸急促等異常表現,可以繼續(xù)觀察。但如果寶寶吐奶頻繁、吐奶量多,或伴有精神萎靡、發(fā)熱、腹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1.頻繁吐奶
如果寶寶在短時間內多次吐奶,尤其是每天吐奶次數超過3 4次,且持續(xù)時間較長,這可能提示存在問題,需要就醫(yī)。例如,寶寶連續(xù)幾天每次喂奶后不久就吐奶,應及時帶寶寶去醫(yī)院檢查。
2.噴射性吐奶
如前文所述,噴射性吐奶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較為嚴重的疾病,如先天性幽門肥厚性狹窄等。一旦發(fā)現寶寶出現噴射性吐奶,應立即帶寶寶前往醫(yī)院就診,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病因并及時治療。
3.吐奶伴有其他異常癥狀
當寶寶吐奶的同時,還伴有精神不振、嗜睡、哭鬧不止、發(fā)熱、腹瀉、拒奶等癥狀時,這可能意味著寶寶身體存在其他疾病,需要盡快就醫(yī),以便醫(yī)生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診斷,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