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結石,簡單來說,就是在膀胱內形成的結石。在泌尿系統疾病中,它較為常見。膀胱結石一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膀胱結石多因營養不良所致,在兒童群體中相對高發;繼發性膀胱結石則常繼發于尿路感染、下尿路梗阻、上尿路結石、下尿路畸形等情況。很多時候,腎臟結石或輸尿管結石掉入膀胱,也會形成膀胱結石 。
一、探尋結石根源
(一)生活習慣類
不良飲食習慣是誘發膀胱結石的重要因素。日常飲水過少,會致使尿液高度濃縮,各種礦物質和鹽類物質的濃度顯著升高,極易析出結晶,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結石。高糖、高蛋白、高嘌呤的飲食習慣,同樣為膀胱結石的形成埋下隱患。大量攝入高糖食物,會促進腸道對鈣和草酸的過度吸收,使得尿鈣排泄量大幅增加 ,為結石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長期食用高蛋白食物,會增加尿中鈣和尿酸的含量,同時降低尿液的 pH 值,創造了結石形成的有利酸堿環境;而高嘌呤食物在體內代謝后會產生大量尿酸,導致尿液中尿酸濃度升高,尿酸結晶析出,也易引發結石 。
另外,憋尿這一不良習慣也不容忽視。經常憋尿,會使膀胱內尿液長時間潴留,為細菌滋生創造了溫床。細菌在膀胱內大量繁殖,不僅會引發尿路感染,還會促使尿液中的礦物質鹽類沉淀,加速結石的形成。
(二)疾病因素類
上尿路結石掉落是膀胱結石形成的常見原因之一。當腎臟或輸尿管內的結石在尿液的沖刷下,向下移動進入膀胱后,如果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就會在膀胱內繼續生長,最終形成膀胱結石。
下尿路梗阻同樣與膀胱結石的形成緊密相關。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組織異常增生,會壓迫尿道,導致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內殘余尿量增多。尿液長期在膀胱內潴留,其中的礦物質和鹽類物質就容易沉淀下來,形成結石。尿道狹窄患者,尿道管腔變窄,尿液流出不暢,也會使得膀胱內壓力升高,尿液潴留,進而增加膀胱結石的發病風險。此外,先天性尿道瓣膜、膀胱頸攣縮等先天性尿路畸形,也會導致下尿路梗阻,引發膀胱結石 。
尿路感染也是引發膀胱結石的重要因素。當膀胱受到細菌、真菌等病原體感染時,尿液中的化學成分會發生改變。尤其是感染分解尿素酶的細菌,可使尿液的 pH 值升高,促使磷酸鈣、氨以及鎂鹽等物質沉積,形成磷酸鎂銨等感染性結石。而且,尿路感染還會導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腫,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這些脫落的細胞和炎性滲出物可作為結石形成的核心,加速結石的生長 。
部分代謝性疾病也會增加膀胱結石的發病幾率。例如,胱氨酸尿癥患者,尿液中胱氨酸含量過高,當胱氨酸濃度超過其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時,就會析出結晶,形成胱氨酸結石;高鈣尿癥患者,尿鈣排泄量增多,鈣鹽容易在膀胱內沉積形成結石;高草酸尿癥患者,尿液中草酸含量升高,草酸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結石的風險顯著增加;高尿酸尿癥患者,尿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尿酸結晶析出,也容易形成尿酸結石 。
(三)其他特殊因素
膀胱異物也是導致膀胱結石的一個特殊原因。在進行膀胱相關手術時,若有縫線殘留于膀胱內,或者長期留置導尿管,這些異物就會成為尿液中礦物質鹽類沉積的核心,逐漸形成結石。此外,一些患者因意外情況,膀胱內進入其他異物,如彈片、木屑等,同樣會誘發膀胱結石的形成 。
先天性疾病也可能與膀胱結石的形成有關。某些先天性膀胱憩室患者,憩室內尿液引流不暢,容易導致尿液潴留,使得尿液中的礦物質鹽類沉淀析出,進而形成結石。而且,憩室內的環境有利于細菌滋生,進一步增加了結石形成的風險。還有一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雖然較為罕見,但也可能通過影響體內代謝過程,導致尿液成分改變,引發膀胱結石 。
二、解鎖治療密碼
(一)一般治療法
一般治療主要適用于結石較小(通常結石直徑小于 0.6 厘米) 、表面光滑且無尿路梗阻的患者。大量飲水堪稱最為基礎且有效的方法。患者每日應保證攝入 2000 - 3000 毫升的水分,足夠的水分攝入能夠顯著增加尿量,對尿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降低尿液中各類礦物質和鹽類的濃度,有效減少結石形成的物質基礎。同時,充足的尿液還能夠產生強大的沖刷力,促使較小的結石隨著尿液自然排出體外。
適度運動同樣不可或缺。患者可選擇散步、慢跑、跳繩等運動方式,通過身體的震動和運動,助力結石在膀胱內移動,增加其進入尿道并排出體外的機會。不過,在運動過程中需格外注意避免劇烈運動,防止結石在移動過程中卡頓在尿道等部位,引發嵌頓,造成更嚴重的梗阻和疼痛 。
(二)藥物治療法
藥物治療主要涵蓋溶石藥物與抗生素類藥物。對于體積較小的結石,溶石藥物可發揮溶石作用,通過溶解結石,使其逐漸變小,更易于排出體外。例如,枸櫞酸鉀等堿性藥物,能夠堿化尿液,對尿酸結石和胱氨酸結石具有一定的溶解效果 。然而,溶石藥物的適用范圍相對較窄,僅對特定成分的結石有效,且治療周期往往較長,還可能會引發一些副作用,如胃腸道不適、電解質紊亂等。
當患者并發尿路感染時,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控制感染就顯得尤為重要。醫生會依據感染的病原體類型,精準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像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都較為常用。抗生素能夠有效殺滅細菌,消除炎癥,緩解患者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癥狀,同時有助于防止感染進一步加重,降低因感染導致結石增大或復發的風險 。但抗生素的使用必須嚴格遵循醫囑,足量、足療程應用,以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
(三)手術治療法
沖擊波碎石術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其原理是借助體外產生的沖擊波,將能量聚焦于體內的結石部位。通過精準的定位技術,如 X 線或超聲定位,確定結石的具體位置后,沖擊波發生器釋放出高能量的沖擊波,這些沖擊波在穿過人體組織時,不會對正常組織造成明顯損傷,但當沖擊波抵達結石時,會在結石表面產生巨大的壓力和拉力,使結石在反復的作用力下逐漸破碎成小塊 。破碎后的結石碎片如同 “散沙”,能夠隨著尿液自然排出體外。
該方法具有創傷小、無需麻醉、治療時間短等諸多優勢,一般情況下,患者在治療后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活動。不過,沖擊波碎石術對結石的大小和位置有一定要求。通常來說,直徑小于 2 厘米的結石較為適宜采用此方法 。若結石體積過大,可能需要多次碎石治療,這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療成本,還可能因多次沖擊對周圍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此外,若結石位于膀胱內的特殊位置,如被膀胱憩室包裹等,可能會影響沖擊波的聚焦效果,導致碎石失敗 。
經尿道取石術
經尿道取石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醫生會通過尿道這一人體自然腔道,將特殊的器械插入膀胱內。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經尿道膀胱鏡碎石取石術,利用膀胱鏡可直接觀察到膀胱內結石的情況,然后使用激光、氣壓彈道等碎石工具將結石擊碎 。鈥激光碎石術,能夠瞬間產生高溫,使結石迅速氣化、破碎;氣壓彈道碎石術則是通過壓縮氣體產生的能量推動彈丸,撞擊結石,將其擊碎。破碎后的結石碎片可通過沖洗等方式排出體外,或者使用取石鉗等器械將較大的碎片取出。
這種手術方式的優點顯著,它避免了傳統開放手術帶來的較大創傷,術后恢復快,患者住院時間短。而且,由于是在直視下操作,能夠較為精準地處理結石。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于結石體積較大、數量較多或者膀胱內存在解剖結構異常的患者,手術難度會明顯增加,可能無法一次性完全清除結石,甚至需要轉為其他手術方式 。
開放式手術
開放式手術即通過手術切開腹部等部位,直接暴露膀胱,找到結石后將其取出。這種手術方式適用于結石體積巨大(如結石直徑大于 3 - 4 厘米) 、質地堅硬,采用其他方法難以碎石或取石的情況;或者當患者同時存在膀胱憩室、膀胱腫瘤等需要一并處理的疾病時,也會考慮采用開放式手術 。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會根據結石的具體位置和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手術完成后,患者需要留置導尿管,以確保尿液能夠順利排出,同時促進膀胱傷口的愈合。術后恢復期間,患者需格外注意傷口護理,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防止感染。由于開放式手術創傷較大,恢復時間相對較長,患者在術后可能會經歷較為明顯的疼痛,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止痛藥物。同時,患者要遵循醫囑,逐步增加活動量,注意飲食調整,以促進身體的康復 。
三、康復與預防指南
膀胱結石治療后的康復過程對患者的整體恢復至關重要。在飲食方面,患者務必遵循清淡、均衡的飲食原則。減少高鈣、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像菠菜、動物內臟、海鮮等應盡量少吃。同時,要增加新鮮蔬菜、水果以及粗糧的攝取,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結石形成的風險。例如,多吃蘋果、香蕉、芹菜等,對身體恢復有益。此外,每天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不少于 2000 毫升,足夠的水分能夠稀釋尿液,防止尿液中礦物質和鹽類的過度濃縮,減少結石復發的可能 。
定期復查也是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 B 超、尿常規等檢查。通過這些檢查,醫生能夠及時了解膀胱內的情況,查看是否有結石殘留或復發。一般來說,術后首次復查可安排在 3 個月左右,之后每年進行一次復查。若在復查過程中發現異常,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
預防膀胱結石的復發,除了上述飲食和復查方面的注意事項外,還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決避免憋尿,保持規律的排尿習慣,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尿液在膀胱內的潴留時間,降低細菌滋生和結石形成的風險。同時,適度的運動也不容忽視,像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有助于預防結石的復發。此外,對于患有泌尿系統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的患者,要積極配合治療,控制病情發展,從根源上降低膀胱結石的發病幾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