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 “風疹塊”,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皮膚病。據統計,約有 15%-25% 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它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突然出現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風團,這些風團通常伴隨著劇烈的瘙癢,如同千萬只螞蟻在皮膚上爬行,讓人忍不住搔抓。而且,蕁麻疹的發作往往毫無預兆,可能在你進食某些食物、接觸特定物質,甚至情緒劇烈波動時突然來襲。了解蕁麻疹的癥狀、病因及治療方法,對于患者的日常護理、病情控制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能幫助患者在面對這一惱人的皮膚問題時更加從容應對。
癥狀表現多樣
(一)風團與瘙癢
蕁麻疹最為典型的癥狀就是風團的出現。這些風團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小的如同米粒般細微,大的則可如手掌般寬闊。它們的邊緣往往不規則,有的呈圓形、橢圓形,有的宛如地圖的輪廓,相互融合、交錯。風團的顏色通常為淡紅色或蒼白色,微微隆起于皮膚表面,就像是皮膚上突然冒出的 “丘陵”。與之相伴的是難以忍受的瘙癢,這種瘙癢感猶如無數只小蟲在皮膚上肆意爬行、叮咬,讓患者坐立難安,時刻都想用手去搔抓,以解這鉆心之癢。尤其是在夜間,瘙癢感會愈發強烈,嚴重干擾患者的睡眠質量,導致患者第二天精神萎靡,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與生活。
(二)腫脹與紅暈
除了風團,腫脹也是蕁麻疹常見的表現之一。腫脹部位多見于眼瞼、口唇、耳垂等皮膚組織較為疏松的區域,這些部位在發病時會迅速腫大,看起來就像突然被充了氣一般,變得圓潤飽滿。例如,眼瞼腫脹時,患者的眼睛可能只能睜開一條縫隙,視線受阻;口唇腫脹則可能導致說話、進食都變得困難。與此同時,風團周圍常常伴有紅暈,紅暈的顏色深淺與病情的輕重程度有一定關聯。病情較輕時,紅暈顏色較淡,范圍也相對較小;而當病情嚴重,過敏反應劇烈時,紅暈會變得鮮艷奪目,范圍擴大,甚至整個風團都呈現出深紅色,警示著身體內部正在經歷一場激烈的免疫 “戰斗”。
(三)發作特點
蕁麻疹的發作極具突然性,毫無預兆可言。前一刻患者可能還一切如常,下一刻皮膚便開始出現風團、瘙癢。而且,它的發作還具有反復性,病情時好時壞,風團此起彼伏。有些患者的蕁麻疹發作周期較短,可能一天之內會發作數次,剛消退不久又再次出現;而另一些患者則發作頻率相對較低,間隔數天、數周甚至數月才發作一次。例如,急性蕁麻疹患者在接觸到過敏原后的幾分鐘至幾小時內,皮膚上就會迅速布滿風團,經過及時治療,短則數小時,長則一兩天內癥狀便能得到緩解。但慢性蕁麻疹患者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的癥狀常常持續數月乃至數年,風團時隱時現,給患者的身心帶來長期的折磨,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讓患者時刻處于擔憂與不安之中。
探尋病因復雜
(一)過敏因素
過敏是引發蕁麻疹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常見的食物都可能成為過敏原,像海鮮中的蝦、蟹、貝類等,它們富含異體蛋白,容易被免疫系統誤判為外來 “侵略者”,進而引發過敏反應。牛奶、雞蛋等日常食物,對于一些特殊體質人群,同樣可能誘發蕁麻疹。藥物方面,青霉素、磺胺類藥物等抗生素,以及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在進入人體后,會使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當再次接觸時,就會觸發過敏機制。還有接觸物,比如塵螨、花粉,在春、秋等過敏高發季節,人們接觸后,皮膚、呼吸道黏膜接觸到這些過敏原,肥大細胞就會被激活,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膚出現風團、瘙癢等癥狀。此外,像金屬飾品、化妝品中的某些成分,與皮膚直接接觸后,也可能引發過敏,導致蕁麻疹發作。
(二)非過敏因素
除了過敏,諸多非過敏因素也能誘發蕁麻疹。感染是常見誘因,細菌感染如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的皮膚癤腫,病毒感染像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還有寄生蟲感染,這些病原體入侵人體后,會改變機體的免疫狀態,促使炎癥介質釋放,誘發蕁麻疹。物理刺激不容忽視,皮膚受到摩擦、壓力,比如長時間系緊腰帶的部位、搔抓過的皮膚周圍,容易出現壓力性蕁麻疹;寒冷刺激下,部分人接觸冷風、冷水后,皮膚小血管收縮,會誘發寒冷性蕁麻疹,反之,熱刺激、日光照射,也能讓一些人皮膚出現風團,患上熱性、日光性蕁麻疹。精神因素同樣關鍵,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抑郁,或者突然遭受重大精神打擊,會使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促使乙酰膽堿等物質釋放,導致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進而誘發蕁麻疹。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才引發了蕁麻疹的發作,這也使得蕁麻疹的病因探尋變得更為復雜。
治療方法多樣
(一)避免誘因
避免誘因是防治蕁麻疹的重要一環。患者需時刻留意生活中的細節,精準識別并遠離可能誘發蕁麻疹的過敏原及刺激源。在飲食方面,若是對海鮮過敏,像蝦、蟹、貝類等美味佳肴,哪怕再誘人,也得堅決忌口;對于牛奶、雞蛋等常見食物,若食用后皮膚有異樣,也要列入禁食清單。居家環境同樣不可忽視,定期清掃臥室,更換床單被罩,讓塵螨無處遁形;在花粉紛飛的季節,盡量減少外出,緊閉門窗,防止花粉 “入侵”。日常接觸物也暗藏玄機,新換的化妝品、金屬飾品,使用前先在小面積皮膚上試用,觀察有無過敏反應。比如,佩戴新的項鏈后,脖頸處出現瘙癢、紅斑,那就得果斷摘下,不再佩戴。外出時,寒冷天氣注意保暖,避免冷風直接吹拂皮膚,誘發寒冷性蕁麻疹;夏日做好防曬,防止日光性蕁麻疹來襲。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生活調整,從源頭降低蕁麻疹的發病幾率。
(二)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緩解蕁麻疹癥狀的關鍵手段。抗組胺藥作為一線用藥,應用廣泛。第二代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憑借其抗過敏、抗炎的雙重功效,能快速減輕瘙癢、風團癥狀,且副作用小,不易引起嗜睡,不影響日常工作、學習。例如,上班族患上蕁麻疹,服用氯雷他定后,瘙癢癥狀明顯減輕,工作時不再因瘙癢分心。糖皮質激素常用于嚴重急性蕁麻疹或抗組胺藥治療無效的情況,潑尼松、地塞米松等藥物能強效抗炎,迅速控制病情發展。但因其副作用較大,可能影響內分泌、代謝,不宜長期使用,必須嚴格遵醫囑。外用藥物如爐甘石洗劑,主要成分爐甘石和氧化鋅,涂抹在患處,能即刻帶來清涼之感,有效止癢、收斂,減輕患者痛苦。不過,使用外用藥物時,要注意避開眼、鼻等黏膜部位,防止刺激。總之,藥物治療務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根據病情合理選藥、規范用藥,才能確保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
(三)日常護理要點
日常護理對于蕁麻疹患者的康復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在皮膚護理上,要保持皮膚清潔,但避免過度搔抓,因為搔抓會使皮膚破損,不僅加重瘙癢,還可能引發感染,讓病情雪上加霜。洗浴時,水溫不宜過高,以溫水為宜,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沐浴露,選擇溫和、無添加的清潔產品。飲食調節同樣關鍵,遵循清淡飲食原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富含維生素 C 的橙子、檸檬,它們具有一定的抗過敏功效;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易誘發或加重蕁麻疹癥狀。作息規律也不容忽視,保證充足睡眠,每晚盡量在 11 點前入睡,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調節免疫系統,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抗蕁麻疹。像有些慢性蕁麻疹患者,通過調整作息,早睡早起,病情發作頻率都有所降低。通過這些日常護理細節,為蕁麻疹的治療與康復營造良好的身體內環境。
應對蕁麻疹的生活指南
應對蕁麻疹是一場需要耐心與細心的持久戰。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做自己的健康偵探,敏銳捕捉并避開一切可能誘發蕁麻疹的因素,無論是飲食、環境中的過敏原,還是物理、精神層面的刺激源。藥物治療時,嚴格遵循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日常護理的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康復大局,從溫和清潔皮膚、合理飲食,到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全方位打造健康的身體環境。盡管蕁麻疹有時會反復糾纏,但只要患者保持積極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定信心,將科學防治措施融入每日生活,定能逐漸掌控病情,重新擁抱清爽舒適、無 “疹” 煩擾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