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很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良藥苦口利于病,為了健康的身體一定要注意做好調理,這樣對健康的恢復好。中藥良好的治療效果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這種治療方法,但是中藥治病很苦,有人說想要降低這個苦味,怎么做能降低苦味呢?喝中藥能不能加糖呢?煎好的中藥能放多久?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藥苦怎么降低苦味
掌握含、咽部位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瞬即逝。
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添加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掌握服藥時間
在一天24小時內,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時至10時,一個在下午2時至3時。苦味中藥可在飯后上述時間內服用。
掌握藥液溫度
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控制在15℃至37℃,這樣既可防止燙嘴,又可糾苦味艱澀之偏。
喝中藥能不能加糖
首先,在中藥(準確地說是中藥湯劑)里加糖的目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調味。但是,我們仔細想一下,如果在一碗本來就很苦的中藥湯劑里加糖,調出來的味究竟是什么味?一種可能是苦味,一種可能是甜味,另一種可能是有甜有苦、又甜又苦的混合味。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多,例如:
簡單來說,加糖掩蓋苦味這件事,不是在所有場合都有效,有些苦味比較獨特,有些患者比較敏感,就不好使了。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與不加糖的中藥相比,加了糖的中藥更讓人難以接受,怪怪的。所以,有些中藥加了糖有用,口感改善了,而另外一些加了糖則沒有用,甚至更難接受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傳統中醫藥理論對于“糖”的認識。糖實際上是一種中藥,早在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里的小建中湯里,就有“飴糖”這味中藥。據考,飴糖是以淀粉質的糧食谷物(糯米、小麥、玉米等)為原料,經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溫,入脾經,能夠補虛乏、養脾胃。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君藥,用來補中益氣,顧護中焦脾胃。所以,從傳統中醫藥理論來看,糖一直都是一種中藥,在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為了調味,而是為了功效配伍。
煎好的中藥能放多久?
煎好的中藥最好當日喝完
現代人工作都比較忙碌,也不可能每天都花1-2個小時的時間來煎中藥,于是有很多人會選擇在休息日的時候把一個療程的中藥都煎好,然后放進冰箱里冷藏起來,等到需要喝的時候再拿出來微波爐加熱,但是你知道嗎,無論是從治病還是衛生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種不可取的方法。
專家表示,煎好的中藥是不能存放太久的,夏天氣溫比較高的時候最好在2個小時內飲用完,以免藥湯變質,其他季節可以適當放長一點的時間,但是也要在24小時內喝完,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功效。
那么為何中藥湯不宜存放太久呢?這是因為中藥里含有的成分是非常復雜的,有蛋白質、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等,這些物質在煎煮的時候會被融化在湯液里,若是煎好之后沒有及時飲用,放置太久的話可能會出現化學反應,甚至藥效被揮發。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藥煎好之后沒有及時飲用完可能會出現變質,這是因為藥湯里的酶會因為氣溫、時間的長短等問題出現細菌,此時藥效不僅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出現有毒生物,人們飲用之后反而會加重身體不適,所以說,煎好的中藥不宜放太久,最好當日內就好喝完。
以上這些都是關于中藥的介紹,中藥對身體的調理,還有疾病的治療都很有功效。平時大家要注意喝中藥的方法,需要喝的時候要注意,對于藥物的作用,調理身體是重點。平時大家要重視保健工作,希望這些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