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簡介:
足部骨折是指發生于足部距骨、跟骨、跖骨及趾骨部位的骨折。
距骨骨折后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功能障礙,被動活動踝關節時距骨疼痛劇烈,明顯移位或脫位時則出現畸形。跟骨骨折時除足跟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外,可出現瘀血斑,多見于跟骨內側及足底。嚴重者足跟部橫徑增寬,足弓變平,足部變長。從高處墜下時,若沖擊力量大,足跟部先著地,脊柱前屈,引起脊椎壓縮性骨折或脫位,甚至沖擊力沿脊柱上傳,引起顱底骨折和顱腦損傷,所以診斷跟骨骨折時,應常規詢問和檢查脊柱和顱腦的情況。跖骨、趾骨骨折時前半足或趾骨部位腫脹、疼痛明顯。第 5 跖骨基底部撕脫骨折的診斷應與跖骨基底骨骺未閉合、腓骨長肌腱的籽骨相鑒別,后兩者壓痛腫脹不明顯,骨片光滑規則,且為雙側性。跖骨頸疲勞骨折最初為前足痛,勞累后加劇,休息后減輕, 2 ~ 3 周后在局部可摸到有骨隆凸。由于沒有明顯的暴力外傷史,易被誤診。
踝部與跗骨正側位 x 線照片,跟骨 x 線側位、軸位照片,跖、趾前半足正、斜位 x 線片可以明確距骨、跟骨、跖骨及趾骨骨折的移位程度、類型以及有無合并其他骨折脫位。